動知覺教育成功案例分享
別忽略嬰幼兒大腦是黃金時期,及早刺激與身體動作企劃,孩子的腦力效能自然高人一等!
從事教育工作者都知道,大腦是一個需要經過大量刺激而產生經驗,才會開始逐漸發展的器官,所以;在孩子出生後,身體與感官接觸到外界環境、接受到不同的資訊,使大腦皮質發展漸漸開啟,接受訊息越多,大腦功能就越好。
由於東方文化背景與西方的不同,台灣家長對兒童的教養上相對而言較為保護。 此外; 現代社會家中孩子生得少,照顧者相較於以往的年代過度保護,日常生活中事事大人代勞,甚至請外勞或家管。也有另一種過度保護下,父母因過度擔心孩子於活動中受傷或弄髒,因而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,導致發現許多孩子在情緒、注意力、身體機能及語言發展…等都出現一些行為問題,連帶學習落差極大(學習慢或發展遲緩)。
例如:園所裡2歲5個月大的妮妮平時只會「ㄚㄚㄚ」的發聲,甚至還不會說爸爸、媽媽、掰掰等簡單語言,平時工作繁忙在外地的爸媽無法與孩子互動,只能交由阿公、阿嬤來照顧,由於阿公、阿嬤照顧,凡事「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」,甚至到了已經可以自行進食的年齡,仍由大人餵食,過度溺愛的結果,反而剝奪了自我探索與動作練習的機會,使得孩子缺乏生活的經驗,認為只是自己的孩子發展速度比其他小孩慢一些,只要開始上幼兒園後就可以追上同齡孩子。直到前往醫院門診時,才被職能師說妮妮可能有語言發展問題(遲緩),經評估後,原來妮妮的為「後天環境刺激不足」導致的口語表達發展遲緩。所幸在徐喜傑老師的動知覺專業指導協助下,分析解釋孩子現階段腦神經的功能狀況,運用腦科學教育引發妮妮探索、企劃,在3個月過後,腦皮質神經漸漸地產生了通路,表達能力啟動了,已經可以叫出阿公、阿嬤及說出3~5個字長度的句子,也能與同齡的孩子互動溝通,自理與組織能力拉至水平。
「如何刺激很重要的!」徐喜傑老師說,孩子由胎兒時期、出生到學齡前,大腦是處理感覺輸入的中心,身體的能量是建立腦皮質成長的最佳管道,在正常運作狀況下,大腦組織就會有良好的系統。孩子也要藉由各種運動企劃刺激,來認識與學習自己身體的感覺,和自己在動作當中與周遭環境的相互對應與互動關係,使神經元廻路訊息得到好的整合,孩子自然回到了該有的實力,且更能成為優質生。
有些爸媽以為孩子落後是未開竅,總是以『長大就好」或『大隻雞慢啼』,這些是教養上的推託與未盡教育責任。其實在家中環境就需要給孩子大量模仿刺激,所謂的刺激並不只限於在學校、外在環境的刺激,在這個階段,絕對要讓孩子接受不同智能的刺激、探索與運動企劃,這樣才會發展更多學習的神經元,讓孩子由三大動作能力去延伸感覺能力(觸覺、聽覺、視覺),六歲前心智漸成熟,使得情緒穩定有集中力,語言善用自如,人際溝通能力變強,外在表現、學習力與記憶力,才能發揮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。所以;幼童未來學習的能力發展,真的要注重0~6歲嬰幼兒的大腦發展黃金期。
PS:我參予徐老師腦科學動知覺教育課程及實戰實物操作約 200 小時,也跟隨老師到幾所幼兒園參訪動知覺輔導師訓、體驗評估座談及檢測評估分析,發現一個事實!『原來要讓幼童成為優質生或發展慢(遲緩)、失調的孩子也能提升到原來的水平甚至標準』其實並不困難,只要遵從孩子發展的原始三大智能與三大感覺智能,有層次的逐步引發,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。與大家分享共勉!
臺南市私立意文幼兒園 執行長 吳敏凰